佛教與動物的因緣

‧本文由 活得精彩 分享 ‧ 2011-11-11 ‧ 顯示 3,401 次 ‧ 轉寄 2 次 ‧ 短評 1 篇 ‧
1.戒殺護生-

翻開歷史,可知古聖先賢大都以心存慈憫、勝殘去殺為尚。在《史記‧殷本記》裡記載商湯護鳥「網開三面」的故事。有一次商湯在野外看見有人張網四面捕鳥,並祈求:「天下四方的鳥,都進入我的網吧!」商湯認為如此全網捕盡過於殘忍,便撤開三面的網,對著天空說:「不要命的鳥,就進來吧!」這應是中國護生思想的萌芽。

《論語》上說:「戈不射宿。」「戈」是獵者,「宿」是鳥兒在窩巢裡睡覺,當牠們還沒有睡醒,拿箭去射殺,使牠們來不及逃避,是不仁的舉動。儒家的曾子說:如果沒有特殊緣故,隨便殺害一隻螞蟻昆蟲,就是不孝;沒有特殊緣故,隨便摘取一花一草,就是不孝。曾子把孝道的層次提昇到對動物、植物,乃至對一切眾生的愛心,這種無私廣被的慈悲仁愛,就是孝順。

佛教除了提倡不殺生,更進而積極護生。《梵網經》菩薩戒云:「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業,應作是念:『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,而殺而食者,即殺我父母,亦殺我故身。』」戒殺護生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,所以佛教的戒律對於動物的保護,有著積極的慈悲思想。

另外,佛陀唯恐雨季期間外出,會踩殺地面蟲類及草樹新芽,所以訂立結夏安居的制度;佛教寺院為鳥獸締造良好的生存環境,所以不濫砍樹木,不亂摘花果,凡此均與今日護生團體的宗旨、措施不謀而合,可說是保育運動的先驅。而梁武帝頒令禁屠之詔,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動物,則是國家政府基於佛教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精神,大力提倡愛護動物的濫觴。

天台四祖智者大師,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帶,每日見漁民們羅網相連,橫截數百餘里,濫捕無數的魚蝦生靈,心中不忍,於是購買海曲之地,闢為放生池,共遍及全國八十一個地方。開皇十四年,他應請開講《金光明經》,闡揚物我一體的慈悲精神,感化以漁、獵為業者,共有一郡五縣一千多處,全部止殺而轉業。

宋初天台的義寂法師,常應村人邀請,浮舟江上,一面放生,一面講《金光明經‧流水長者品》;唐代譯經僧法成法師,曾在長安城西市疏鑿一大坑,號曰「海池」,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,作為放生之處。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鑑法師,常以愛物為己任,將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為放生池,並得到太守的批准,禁止人們在六里內捕魚。

世間上沒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,所以放生不但是為對方延命,也是為自己積德;不但是愛惜生命,也是報答父母深恩。無奈後人實行不當,助長殺生惡業,徒使美意盡失,例如將原本遨翔在山林裡的禽鳥,捕來放到塵煙滿布的都市中,無異促其早亡;甚至有些人為了要放生,教漁夫去捕魚,教獵人去打獵,在一捉一放之間,不但令其驚懼,也難免傷到皮肉,危及性命。所以,我們不但要建立正確的放生觀念,更應該與時俱進,以積極進取的護生行動來取代弊端叢生的放生形式。

我個人也是從小就很喜歡動物,記得七歲那年冬天,我見到兩隻小雞被雨水淋得全身濕透,心中非常不忍,將牠們引至灶前,想藉著火的溫度將羽毛烘乾,沒想到小雞因為驚慌過度而誤入灶中,等到我將牠們從火海裡搶救出來時,全身羽毛已經燒光,連腳爪都燒焦了,只剩下上喙,已無法啄食。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餵食,並常以愛語安慰牠們。如是過了一年多,小雞居然沒有夭折,後來還能長大又下蛋,親友鄰居都視為奇蹟,紛紛問我是怎麼養活牠們的,其實我只是感同身受,把自己也當成小雞,處處為牠們設想而已。

在雪梨餵海鷗的情景,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。雪梨海邊常有海鷗聚集,我和徒眾經常將吐司麵包撕成一片一片,擲向沙灘上、海面上。漸漸地,海鷗蜂湧而至,甚至在麵包還沒落地前,就被牠們在半空中接住。餵食多次後,海鷗與大家混熟了,有時群鷗在空中爭食,有時乾脆飛近我們,將手上的麵包啣走。有一隻長得很瘦小的海鷗,每次探頭想吃,但都被其他同伴搶去,為了讓牠吃到麵包,我們對準牠的嘴喙丟擲,乃至跟著牠飛翔的路線,從海岸的這頭跑到另一頭,想盡種種方法,總算讓牠啄了一小口麵包。

臨走時,小海鷗特地飛到我的面前,圍繞三匝。回台灣後,聽澳洲的弟子說:位在高地上的南天寺一向沒有海鷗出現,可是卻有一隻瘦小的海鷗老是高踞在佛堂的窗口上,後來常有數百隻的海鷗早晚都來寺中討食;海鷗成為「山鷗」了。

佛光山是一個叢林道場,自然會有各種動物不請自來,狗兒貓兒不用說,野兔、松鼠、鴿子、燕子和許多叫不出名的小鳥,以及各類昆蟲、爬蟲動物等,都在佛光山任運逍遙,自由自在的生活著。弟子們秉承我「愛生護生」的理念,對牠們也都能慈悲待之。對於這些動物,凡是「有意」成為佛光山一份子的,我都為牠們取名並入籍。小狗小貓是「來」字輩,像來發、來欣、來富……,小鳥叫「滿天一號」、「滿天二號」……,松鼠叫「滿地一號」、「滿地二號」……。

佛教說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人類與動物之間是「我肉眾生肉,名殊體不殊,原同一種性,只為別形軀」。所以在一切眾生平等的前提下,如何讓動物得到應有的待遇?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應好好思考的。

2.譬喻教化-

佛陀善於觀機逗教,因此能攝受不同根性的眾生,尤其以各種譬喻說法,最能引人入勝。在《譬喻經》裡記載,有一個路人在曠野行走時,被一隻大惡象追得走投無路,他看到一口井,趕緊跳入井裡躲藏,沒想到井裡有四條毒蛇虎視眈眈的游行過來,這位路人抓住由井口垂掛下來的樹枝,懸在半空中,這時跑來兩隻黑白老鼠,咬囓樹枝,眼看樹枝早晚會被啃斷,在危險萬分之際,一隻蜜蜂飛來,滴下五滴蜂蜜,正好落在路人嘴裡,路人嚐著甜甜的蜂蜜,一時忘了自己的處境。在這個譬喻裡,曠野指無明長夜、路人為一般凡夫、大惡象喻無常、四條毒蛇為地水火風四大、黑白二鼠比喻黑夜白天、五滴蜂蜜代表五欲。許多人不也是在五欲貪著中,忘了人生無常,生死逼迫嗎?

「三獸渡河」則是以兔、馬、象三種動物渡河的情況,來比喻三乘斷惑修行的深淺。聲聞乘如兔子,浮水而過,不能深入;緣覺之人如馬之渡河,雖不至底而漸深;菩薩已證菩提,如象之渡河,能盡到底。

其他,像「驢牛二乳」,比喻佛法與外道的分別;「人鳥明暗」,比喻人我立場不同,所見亦有差異;「蠶繭自縛」,比喻眾生因起惑造業,而沈淪三界;「毒蜂刺人」,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,都是運用動物的習性來善巧譬喻,勸人改過向善。而以「盲龜浮木」的故事比喻生而為人的難得,以「牛腹蓄乳」的故事比喻及時布施的可貴,以「蛇尾爭權」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禍患,以「瞎子摸象」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過失等等,則是佛陀為了教育弟子,以當時流傳的動物為主角自編的寓言,因其內容生動,所以傳誦至今,仍能感心動耳,發人深省。後世的祖師大德為廣度眾生,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,相繼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故事來作為弘法的教材。

此外,佛陀也常述說他因地修行時,度脫動物或以動物之身行菩薩之道的事蹟,像「割肉餵鷹」、「捨身飼虎」、「九色鹿救度溺人」、「鸚鵡啣水救火」等,都是教化眾生最有效的方式。

佛教的教義周遍涵容,無論傳播到哪裡,都能與當地文化水乳交融,尤其詩偈的流傳,對於人心的提振,社會的淨化,功效卓著。其中,如「深山畢竟藏猛虎,大海終須納細流,是非只為多開口,煩惱皆因強出頭」、「麝因香重身先死,蠶因絲多命早亡。世界從來多缺陷,幻軀那得免無常」、「一兔橫身當古路,蒼鷹才見便生擒,後來獵犬無靈性,空向枯樁舊處尋」、「孔雀雖有色嚴身,不如鴻鵠能高飛;世人雖有富貴力,不如學道功德深」等等,都是藉著大家所熟悉的動物,以寥寥數語,畫龍點睛地闡明處世之道。

佛教基於「物我一如」的精神,不但教導佛子把動物視為朋友,愛惜呵護,更將眾人敬畏的動物與諸佛菩薩的美德相譬,藉以觀想思惟,引發信心。例如:獅子勇猛伏眾,獨步無畏,號稱「百獸之王」,為大家所一致稱道,因此在佛門裡,經常比喻佛陀為「人中獅子」,佛法為「獅子法門」,說法為「獅子吼」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「獅子乳」,而佛陀所坐的位子當然也就稱為「獅子座」了,「獅子身上蟲」則表示身在佛門卻破壞佛門的敗類。

在動物中,龍與象分別是水上、陸上最有力者,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,以「龍象」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,後人引申為殊勝的禪定力量,或者用來讚揚行誼莊嚴的高僧大德為「佛門龍象」。

也由於大象具有忍辱負重,堅毅不拔的性格,因此顯教寺院常以六牙白象為普賢菩薩的座騎,來彰顯普賢菩薩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的深切願心;以青毛獅子為文殊菩薩的座騎,來表徵文殊菩薩堅無不摧,猛利無畏的無上智慧。兩位菩薩並列在佛陀的兩邊,示意眾生唯有「定慧一如」、「解行並重」,才能深入佛旨,得其法要。在密教道場中,則分別以象徵遊行無畏、堅力無礙、尊貴吉祥、端麗明慧、智用隨方的獅、象、馬、孔雀、金翅鳥,來作為大日如來、阿閦如來、寶生如來、阿彌陀如來、不空成就如來的座騎。

此外,佛門裡以魚類晝夜張目,所以取其形貌,作成法器,稱為「木魚」,以示精進;「海青」本為鵰類的一種,因神態俊逸,所以又有人以之作為大袍的別名。

3.契機悟道-

動物能作為譬喻、象徵來教化眾生,啟發信心道念,更常是開悟見性的因緣。

阿彌陀佛以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宣流法音,令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佛陀和祖師大德則經常隨手拈來,運用身邊的事物作為啟發後學的契機,一些動物也因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例如:

佛陀有一位弟子,每天在水邊樹下打坐參禪,精進自勵,然而十二年來不但未能開悟證道,更是妄想紛馳,心中充滿了貪瞋痴等煩惱。一天夜晚,這位弟子又在樹下打坐,佛陀愍念他殷誠精進的向道之心,有心幫助他,便來到樹下與他一同禪坐。到了半夜,有一隻烏龜爬行到樹下,正好有一隻水狗出來覓食,看到烏龜,便想吃牠,烏龜趕緊把頭尾及四肢都縮進龜殼裡,水狗莫可奈何,烏龜終於保全性命。

看了這一幕,佛陀轉身對身旁的弟子說:「這隻烏龜因為懂得藉龜殼來保命,所以水狗無法傷害牠。但是世間上的人反而不如這隻烏龜,他們不知道無常正像水狗一樣,隨時環伺在側,恣情放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追逐五欲六塵,使得外魔能夠得便,侵害生命。」

佛陀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:「藏六如龜,防意如城,慧與魔戰,勝則無患。」

經過佛陀的啟發,這位弟子終於如夢初醒,豁然開通。

有一次,馬祖與懷海師徒二人行於寺外山坡上,忽然看見一群野鴨飛過,馬祖問道:「那是什麼?」

「是一群野鴨子。」懷海不假思索地回答。

「飛到哪裡去了?」馬祖再問。

「飛過去了。」懷海回答。馬祖當下把懷海的鼻子用力一扭,懷海大聲叫痛。馬祖指著懷海的鼻子問:「不是已經飛過去了嗎?」

懷海聞言大悟,他一句話也不說,回到房裡痛哭。大眾關切,懷海請他們去問老師,馬祖則表示懷海自知緣故。大眾回去後,竟看見懷海呵呵大笑,不禁深感費解,於是問他為何從前哭,現在笑,懷海信心十足地說:「我就是從前哭,現在笑。」

此段禪門公案寓意深遠,百丈懷海因為馬祖道一的一句「野鴨子飛到哪裡」而粉碎時空,破除執妄。

宋代的子元禪師,有一天在禪坐入定中聽聞鴉聲而大悟,作了一首偈:「二十餘年紙上尋,尋來尋去轉沉吟,忽然聽得慈鴉叫,始信從前用錯心。」從此,子元禪師於順逆境都不再動念。

《五燈會元》裡,有位僧人問趙州從諗:「狗子是否有佛性?」趙州回答:「沒有。」那僧人說::「上自諸佛,下至螻蟻,皆有佛性,狗子為什麼就沒佛性?」趙州說:「因為牠有業識在。」

後來另一位僧人問趙州:「狗子是否有佛性?」趙州回答:「有。」僧人再問:「既然有佛性,為什麼撞入這個皮囊?」趙州說:「因為牠明知故犯。」在這裡趙州有時言有,有時言無,為的是打破人們知見上的執著。

還有,百丈禪師以「騎牛牧牛」的問答,讓長慶大安自此領旨,更不馳求;廓庵禪師繪「十牛圖」,闡示修禪的方法和順序;洪恩禪師藉「六窗一猿」的譬喻,使仰山慧寂了悟佛性真義。

每一種動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,也都有存在的價值。在單純的生存法則下,牠們以各種能力、道德、慈愛、感情、道義、智慧等等,呈現豐富深遂的生命體,開展自在清朗的佛心,是人間溫馨歡樂的種子,更是人類「生命教育」的良師。
0.00 0 votes
1
3
5
7
9
請按數字進行評分

Plurk 噗浪請以1~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,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。謝謝!

寄件者: 為避免成為廣告信跳板,本功能限會員使用!加入會員
收件者:
留言:
 
forward collect
collect title
collect button
  •  動物
  •  佛教
  •  因緣

keword icon
關鍵字建檔說明
  1. 關鍵字是您認定內容相關性或方便記憶、搜尋的用詞。
  2. 以名詞為主,避免用詞習慣的差異。
  3. 設定欄位上方為目前的關鍵字詞及得票數。
  4. 被勾選的關鍵字代表您所投的認同票。
  5. 您可勾選這些選項,或由設定欄中新增更多關鍵字。
  6. 新增關鍵字時,請以空白或斷行來區隔關鍵字。
為了更容易取得相關資訊,請大家協助建檔,謝謝!
顯示/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
  1.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「顯示/隱藏」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。
  2. 內容確認後,點擊右方的「列印」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。
  3. 完成後,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。
◎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,均限會員使用
  1. 圖檔類型 以縮圖方式呈現,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!
  2. 檔案類型 以檔名方式呈現,建議先另存新檔,再開啟瀏覽!
  3. FLV類型 支援線上瀏覽模式,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;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。
  4.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?請參考「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?
  5.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,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,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:
    • 贊助會員 mvp ─── 贊助網站營運基金之會員(一天一元)詳細內容
    • 分享會員 vip ─── 長期且持續分享,半年內超過 100 篇以上者 詳細內容
m yuan11  於 2011-11-11 08:58:06 說
近來出了一些佛門敗類,真令人痛心!!!
手動
登入

 
 
快速
登入
使用 Facebook 帳號登入
查詢
密碼
 

  • 2013 網站改版公告
  •  
  • 歡迎lon1329加入!
  • 歡迎Judy Rila加入!
  • 歡迎TC加入!
  • 歡迎太陽餅加入!
  • 歡迎Mzzzz加入!
  • 歡迎anthony899841加入!
  • 歡迎jbtu加入!
  • 歡迎安安加入!
  • 歡迎柯國斌加入!
  • 歡迎Walis Nokan加入!
  • 歡迎Rachel Green加入!
  • 歡迎James Doe加入!
  • 歡迎James Vergara加入!
  • 歡迎Sofia Vergara加入!
  • 歡迎Cindy Cheng加入!
  • 歡迎鄭母菌加入!
  • 歡迎Jin Chen加入!
  • 歡迎Wei Zihan加入!
  • 歡迎林依依加入!

    ▲回到頁首▲